开栏的话: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,本报特采访了部分经济学家,请他们畅谈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,今天发表第一篇。
阳光明媚,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办公室,听他谈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消费的变化,言语风趣,滔滔不绝。
回望三十年——
发展超出想象 预测更加困难
记者:作为经济学家,也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,回顾30年来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,您有什么感触?
姚景源:我们小的时候,在东北,见到谁胖都要表示祝贺,叫恭喜发福,跟现在讲恭喜发财一样。现在见到谁胖,再恭喜发福,人家不爱听啊。从吃饱,到吃好,再到吃出健康,吃的变化有多快!
穿也是这样。现在两个穿着同款衣服的人碰到一起叫“撞衫”,可在计划经济时期,全国人民衣着基本一样,可以说那时叫“全国人民大撞衫”。你说消费的变化快不快?快到需要新创出一个像“撞衫”这样的词汇来表现新的变化。我是搞统计学的,统计学讲概率,我开玩笑说,现在“撞衫”的概率都小于马路上撞车了。什么原因?就是消费,消费是以人为本的,消费使得每个人的个性得以释放,使得我们的生活多彩,社会走向和谐。过去我们更加注重物质消费,现在越来越走向精神消费、文化消费,旅游、观看音乐会、奥运会这些都是精神文化消费,这也是消费升级。
中国1987年出现手机,1989年手机还只有1万部,2007年,经过18年,发展到5.47亿部。三十年来,中国的消费市场几乎是神话般地发展,谁能想得到?我是从事宏观经济分析的,回过头来看这30年,那么多中外学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,包括对消费的预测,基本上都预测不准。要问我三十年来的最大感触,可以说是: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总感觉我们的学术水平和能力跟不上啊。当然,我们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感到高兴和自豪!
改革开放前——
吃饭要粮票 穿衣要布票
记者:改革开放前,中国消费市场状况如何,有哪些特点?
姚景源:改革开放前,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,绝大多数消费品是计划配给。最明显的是,吃饭要粮票,穿衣要布票,大家生活在票证当中。如果给那时的消费品市场做一个总结,应当说,那时还是处在千方百计发展经济,保障供给,满足温饱的状态,是凭票供应的票证时代。那时,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与再生产环节中是末端环节,消费者在经济生活中是被动的,人家卖啥,你买啥,没有选择权。不像今天,买啥有啥,消费者是整个经济中最积极的因素之一,消费也从整个经济运行的末端变为先导,成为拉动经济的动力。
改革开放后——
吃饭讲营养 穿着讲时尚
记者:改革开放30年来,中国消费市场大致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?这几个阶段分别呈现出怎样的特点?
姚景源:改革开放三十年来,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实际上是一个消费逐步升级的过程,也是民生不断改善的过程。
从商品类别来看,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80年代中期,是解决温饱阶段,代表商品是老的“四大件”: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、收音机。当时年轻人结婚都追求这“四大件”。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,代表商品是新的“四大件”:电视机、电冰箱、洗衣机、摩托车。第三阶段,即到了90年代中期,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,新的代表性消费品就变成了住房、汽车。
从这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出,消费的金额在逐步攀升:手表、自行车是百元级消费,彩电、冰箱是千元级,而到了住房和汽车,就变成十万、几十万,甚至百万级消费了。
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也非常明显,随着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,中国经济也呈现出从轻工业到家电产业,再到重工业这样一个明显的发展轨迹。
同时,中国消费市场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,即改革开放初到90年代,是衣食阶段,满足温饱,解决衣食问题。第二阶段,即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,进入住行阶段。住宅是住,汽车是行,住行当中也包括手提电话、旅游等等。
在每个阶段,变化也相当明显。比如,中国的“吃”就经历了三个阶段:吃饱,这是解决量的问题,再到吃好,吃得健康,这就到了质的阶段!按币彩钦庋,一开始是解决保暖,现在还要追求漂亮、品牌,这就进入文化范畴了,表明中国消费进入了更高层次。
图片报道 | 更多>> |
|
- [个唱]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
- [情感]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
- [电影]《非诚勿扰》片花
- [国际]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
- [娱乐]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
- [星光]小S台北性感代言
- [八卦]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
- [科教]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