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1月20日电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,1月17日在北京召开新潮的博客会议———博客网(www.bokee.com)战略新闻发布会公布,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了1亿个,在中国,这一数字达到了1600万个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申请开通自己的博客,通过不断更新的文字或图片与人交流。
“总的来说,博客最本质的一点,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,最大程度地让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!辈┛屯鲁ぜ鍯EO方兴东这样解释博客,如果博客是互联网的一种应用,那么博客肯定会改变人们的生活。从最早的个人信息过渡到个人的网上发表,到网上的家,博客网对博客的理解经历了好几个阶段,如今将博客认为是网上的生活,是新的生活方式。
“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博客,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真实的自己和一个虚拟的自己,博客就是那个虚拟的自己!狈叫硕浅@止鄣乜创┛驮谥泄姆⒄梗⒈硎,更希望通过博客跟别人沟通、交流。
博客网提供的资料显示,2002年博客首次被引入国内的时候,当年国内博客的数量不足1万个,2003年底则达到了20万,2004年底约200万个,到了2005年底则升至1600万个。(李松涛)
链接:中国博客发展大事记
1997年:weblog诞生,当年12月,美国人Jorn Barger第一次使用weblog这个名字。
1999年:Peter Merholz首次使用缩略词“blog”,成为今天最常用的术语。
2001年初,国内发行的《数字财富》杂志上翻译了一篇来自《行业标准》杂志的文章,这篇尼古拉斯·卡尔撰写的《可塑媒体》充当了博客在中国的基本启蒙。
2001年9月11日:美国世贸大楼遭遇恐怖袭击,“blog”成为重要信息和灾难亲身体验的重要来源。从此,“blog”正式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视野。
2002年7月:blog的中文博客由方兴东、王俊秀正式命名。这两位当年合作撰写《挑战微软霸权》的批评者,率先搭建了博客中国网站,撰写了《中国博客宣言》,抢了博客在中国的第一排座位。8月,“博客中国”(blogchina)开通,开始了博客在中国的全面启蒙和推动。
2003年:“博客”成了网络搜索引擎的热门关键词。
2004年12月,博客之争开始白热化,很多网志作者开始用“我不是博客”这句话制作中英文图标,并在自己博客的显要位置放上这些图标,以表明自己的立场。
2005年1月5日:“博客中国”合并“博客动力”,商业化大门开启。
2005年7月7日: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《2005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》显示,中国1/3的网民已成为博客,并且仍然在快速扩散之中。有人称2005年是中国博客元年。
2005年9月25日、26日:搜狐和新浪分别推出博客大赛。
(张凌整理)